010-85197758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后网络游戏服务商的法律合规问题探析

  2023-02-13 11:25:35

一、背景介绍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信息不仅成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商业经营的重要资源。个人信息在数字化时代因其转化为数据信息而具备了更加多元的价值,数据信息承载的个人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多元组合使得数据信息成为法律规制的对象。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利用个人数据信息进行不法牟利甚至犯罪的行为。为了规范数据信息的处理使用,打击利用数据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必然会跟进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制。

2021年8月2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于2021年11月1日施行;2022年9月2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颁布,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以上两部法律统称为新法。相较而言,《个人信息保护法》注重“信息保护”,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跨境处理规则,个人在信息处理中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法律责任等应然的行为规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强调“反诈骗”,规定了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和法律责任等重点领域的主体行为要求,为预防或避免电信网络诈骗从多方面进行规范,使电信网络诈骗的路径被封堵。

网络游戏服务商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同时也是个人信息的处理者,既负有履行“反诈骗”责任,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职责,又负有履行“信息保护”责任,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的职责,新法的颁布施行对其经营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要求。本文从新法的具体条文出发,简要探析网络游戏服务商在新法颁布实施后的法律合规问题。


二、网络游戏服务商在新法实施后需要承担的法律义务

1. 履行网络服务实名认证义务

《反电信网络诈骗》第21条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下列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依法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提供服务:

(一)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二)提供网络代理等网络地址转换服务;

(三)提供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云服务、内容分发服务;

(四)提供信息、软件发布服务,或者提供即时通讯、网络交易、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发布、广告推广服务。”

该条明确规定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时,必须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因此,网络游戏服务商在提供网络游戏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成为一个必选项。实名认证成为用户畅玩游戏的前提,而这也是监管日益严厉的要求,网络游戏中已不再是纯虚拟的世界,更不是法外之地,如用户利用网络游戏实施不法行为,必然可以得到有效的监控。


2. 合理注意义务

《反电信网络诈骗》第22条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账号应当重新核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限制功能、暂停服务等处置措施。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公安机关、电信主管部门要求,对涉案电话卡、涉诈异常电话卡所关联注册的有关互联网账号进行核验,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限期改正、限制功能、暂停使用、关闭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

第2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下列支持或者帮助:

(一)出售、提供个人信息;

(二)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洗钱;

(三)其他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的行为。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对利用下列业务从事涉诈支持、帮助活动进行监测识别和处置:

(一)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线路出租、域名解析等网络资源服务;

(二)提供信息发布或者搜索、广告推广、引流推广等网络推广服务;

(三)提供应用程序、网站等网络技术、产品的制作、维护服务;

(四)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网络游戏服务商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合理注意义务,监测识别处置涉诈支持、帮助活动,对检测识别的涉诈异常账户进行重新核验。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限期改正、限制功能、暂停使用、关闭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上述条文也对网络游戏服务商等互联网企业在监测识别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会增加工作量,同时在识别的过程中会对一些异常或可疑的账户进行处置或清理,可能影响用户数量,进而会影响服务收益,作为网络游戏服务商要处理好收益与合规的基本关系。


3. 许可、备案、应用程序分发服务平台核验义务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23条规定:“设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电信主管部门办理许可或者备案手续。为应用程序提供封装、分发服务的,应当登记并核验应用程序开发运营者的真实身份信息,核验应用程序的功能、用途。公安、电信、网信等部门和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分发平台以外途径下载传播的涉诈应用程序重点监测、及时处置。”

该条明确了设立应用程序的许可和备案规则,且规定了封装、分发服务商的登记核验义务,以及公安、电信、网信等部门的监测义务。


4. 协助办案义务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26条规定:“公安机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依法调取证据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依照本法规定对有关涉诈信息、活动进行监测时,发现涉诈违法犯罪线索、风险信息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涉诈风险类型、程度情况移送公安、金融、电信、网信等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反馈机制,将相关情况及时告知移送单位。”

网络游戏服务商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于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类违法犯罪行为,在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取证的办案过程中,负有辅助办案机关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的义务。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在依法监测有关涉诈信息、活动中,对于发现的涉诈违法犯罪线索、风险信息的,要依法视情况移送给有权机关。



5. 诈骗警示义务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0条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从业人员和用户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在有关业务活动中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作出提示,对本领域新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对非法买卖、出租、出借本人有关卡、账户、账号等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责任作出警示。新闻、广播、电视、文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单位,应当面向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对提供有效信息的举报人依照规定给予奖励和保护。

网络游戏服务商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开展游戏服务活动中要对用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作出提示,对本领域新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对非法买卖、出租、出借本人有关卡、账户、账号等(RMT行为)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责任作出警示。


三、新法实施后,网络游戏服务商的相关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

《反电信网络诈骗罪》第46条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相关帮助的违法犯罪人员,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造成他人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等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该条规定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包括网络游戏服务商)的民事责任,若其违反《反电信网络诈骗罪》的相关义务性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根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需承担民事责任。该责任属于不作为或失职的被动法律责任,即责任主体应履行而未履行或履行不当法定义务而造成相关主体受到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这就对网络游戏服务商等互联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存在“被动违法”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性,因此对上述主体的合规性要求将更高。


2. 行政处罚

《反电信网络诈骗罪》第41条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者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或者应用程序、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内部控制机制的;

(二)未履行网络服务实名制职责,或者未对涉案、涉诈电话卡关联注册互联网账号进行核验的;

(三)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验域名注册、解析信息和互联网协议地址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域名跳转,或者记录并留存所提供相应服务的日志信息的;

(四)未登记核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开发运营者的真实身份信息或者未核验应用程序的功能、用途,为其提供应用程序封装、分发服务的;

(五)未履行对涉诈互联网账号和应用程序,以及其他电信网络诈骗信息、活动的监测识别和处置义务的;

(六)拒不依法为查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或者未按规定移送有关违法犯罪线索、风险信息的。

该条规定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包括网络游戏服务商的行政责任。对于没有依照《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履行相关“应为”义务的行为,视情节轻重最高可处以五百万的罚款,甚至可以吊销业务许可证、营业执照。同时也规定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从处罚的情节看是相对多样的,从处罚的力度看是相对严厉的。这对网络游戏服务商等互联网企业提出了更严格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于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行为从源头预防的立法目的。


3. 刑事风险

《反电信网络诈骗罪》第38条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6〕32号)第三条第(六)款,“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诈骗信息大量传播,或者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可能构成帮助犯,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具体罪名要根据相关主体的行为模式来判断。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6〕32号)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可能构成相关失职犯罪。作为网络游戏服务商等互联网企业,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以后,其法定义务被明确化,因此在不履行相关义务的情况下,被追究刑事责任将有更多的依据。

因此上述企业尤需谨防刑事风险。



四、案例分析

1. 买卖游戏账号发生诈骗案例

某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揭露一则案情[1]。某日,某派出所接到一起报警,王某称自己在“交易猫”APP上售卖自己的游戏账号,后被骗了1000元。

具体案情经过为:

1.卖家出售游戏账号。王某将自己的游戏账号挂在“交易猫”APP,进行售卖。

2.诈骗分子冒充买家主动发出购买意向。王某在APP聊天平台上收到一条陌生消息,对方称有意购买王某的游戏账号。

3.诈骗分子向卖家发送链接要求其支付保证金方能交易。诈骗分子发送了一条链接给王某,王某点击链接后显示要缴纳保证金才能正常售卖游戏账号。

4.卖家支付保证金。诈骗分子通过QQ提供了一个银行账户给王某,要求王某向该银行账户支付保证金后方能交易,并谎称交易完成后退还全部保证金。

5.卖家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在支付完保证金后,诈骗分子要求王某继续付钱,王某遂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

该案例为个人之间买卖游戏账号发生的诈骗实例,也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各类网络游戏的火爆,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各类非官方渠道买卖网络游戏币、游戏账号实施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1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


2. 常见网络游戏诈骗套路[2]解析

1.升级代练诈骗。骗子在游戏中发布虚假广告,称可低价代练游戏角色等级或装备,从而获取玩家游戏密码并要求玩家先行支付部分费用,等得到玩家汇款后立即将玩家的装备、游戏币洗劫一空,并立即消失。

2.低价售物诈骗。骗子在游戏中以低价销售游戏币或装备为名,让玩家线下银行汇款,待收到钱款后立即消失,此类案件是网络游戏诈骗中发案最高的一类。

3.买卖账号诈骗。骗子以高价收购玩家高等级游戏账号为名,诱使玩家登录钓鱼网站或虚假交易网站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玩家银行卡信息,并以各种理由让玩家支付相关费用,或者直接转走玩家银行卡内钱财。


3. 网络游戏诈骗的作案手法

1.发布虚假信息。诈骗分子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买卖游戏装备、游戏账号等虚假广告信息。

2.诱导交易。诱导游戏玩家在虚假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以“注册费、押金、解冻费”等名义要求游戏玩家支付各种费用。

3.骗取钱财后消失。当游戏玩家支付名义费用后,再联系对方时,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

因此,提醒广大游戏玩家:

1.网上交易走官方渠道。游戏账号和装备的交易一定要走官方的渠道,《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1条规定已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网络账号等。

2.警惕陌生付款信息。在收到陌生网站或平台上,陌生人的消息时,不要轻信其内容,更不要输入自己的银行账户或密码等隐私信息,支付金钱。

3.及时报警止损。如果发现被骗,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



五、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如何做好合规

1. 履行反诈平台主体义务

网络游戏服务商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赋予其反诈主体责任,网络游戏服务商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其行为要求的法律规定。建立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用户账户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电信网络诈骗风险巡查预警和快速响应处置机制,建立完善电信网络诈骗技术防范体系,加强平台电信网络诈骗问题清理和新业务诈骗风险安全评估。


2.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藩篱

网络游戏服务商在提供游戏服务过程中必然会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个人信息和数据,这些个人信息和数据一旦遭遇泄露或者滥用,将会加剧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风险。因此,网络游戏服务商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严格依法建立起企业内部的防范机制如各项个人信息保护和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个人信息处理,完善内部数据流转利用的操作规程。


3. 配合反诈执法、加强反诈宣传

对于现实发生的网络诈骗行为,网络游戏服务商要积极配合有权机关执法工作,提供相应技术、信息帮助,辅助有关机关办案。同时,在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过程中,网络游戏服务商也要积极向游戏用户进行反诈宣传与风险提示。


六、结语


预防与控制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是关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公民财产安全的大事。信息数据科技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提供了条件,《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与实施,必将为预防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翻开新的一页,也对网络游戏服务商等互联网企业在日常管理运营过程中的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联网企业合规又将增添新的标准,必将引起企业及法律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案例改编自嫩江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于2022年10月22日发表公众号文章《警惕“买卖游戏账号”诈骗》。


[2] 宁波市反诈中心于2022年11月08日发表公众号文章《网络游戏交易诈骗套路深,看完别再上当了》。




特别声明: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策略律师及策略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如有意向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





策略概况 专业领域 精英团队 新闻中心 策略资讯 社会责任 加入我们
  • 010-85197758
  • 010-85197768
  •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号来福士中心办公楼25层 (东直门桥西南角,紧邻来福士购物中心)
新浪微博

邮箱:celuelaw@bjcelue.com

京ICP备11018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