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5197758

策略悦读 | 经典深刻耐读,夏日心旷悦目

  2023-06-25 09:32:36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越是难啃的经典,越需专注和恒心,也越见读者境界与修养。

在万物生长的季节,读《成败晋商——传统商帮的兴起与衰败》《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西游记》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带来雄健的精神气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策略悦读

《成败晋商》

五月选择“悦读”的书籍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建波所写的《成败晋商——传统商帮的兴起与衰败》。本书由明初开中制——晋商起家时期说起,至辛亥革命——晋商日暮途穷为止,从时势、制度、人事诸方面,剖析了晋商之兴衰成败。

晋商是明清之际六百年间,最负盛名的全国性商帮。它的崛起、兴盛以及衰落,所推行的东掌合作制度、顶身股制度、员工遴选制度,及从商的坚毅、魄力、计谋等等,蔚为大观。引起我们,特别是经商之人的浓厚兴趣。

周教授的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离不开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晋商曾位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而目前困扰当代企业的一些管理问题,晋商也大都遇到过而且成功地解决过。作者既从宏阔的视角考察了全球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变迁对晋商发展的影响,又从信用的角度解答了晋商是如何一步步建立信誉,然后又逐渐走向衰弱的。



中国企业很早就已走向国际,在1840年以前,晋商的曹氏集团(曹家大院)在它的全盛时期,员工有三万多人,分号有七百多个,在七个国家如俄国、蒙古、印度、朝鲜等都有分公司、办事处之类的机构,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国际化了。1840年以后,在经历了工业革命西方物美价廉产品的强烈攻势下,我们的产品没有办法与西方抗衡,只能一步步地被赶回国内。当然,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商品交换由陆路转海上,因此晋商的衰败是必然。

也就是说,没有国际化,中国的传统商帮绝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正是因为国外强烈的需求,带动了国内的生产,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生产大国、世界制造大国,尤其是奢侈品的制造大国。例如,茶叶、陶瓷、丝绸等,最初都是作为奢侈品来看待的,后来才转变为日用消费品。但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会给传统商帮构成很大的威胁或者彻底将其瓦解,促进了内地商帮的衰落和沿海商帮的崛起,所以“成也国际化、败也国际化”,晋商被江浙商人所取代是有其内在根据的。

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作者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来阐述传统商帮特别是晋商崛起的国内大背景。天时,是指唐宋以来的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农业的进步,商业的发达,让国家看到了孕育在民间的商人的力量,于是出现了公用事业民营化趋势。地利,对晋商最先发展成为商帮之首至关重要,因晋商靠近游牧民族,明代在长城边关一带驻扎的百万大军的吃喝拉撒睡问题,就是靠晋商等商帮与官府结合的南粮南货北运,官方再用专营的食盐交换补偿给晋商。可以说,晋商的崛起与长城有关。人和,商帮能自觉运用“仁义”原则来协调资源争夺中的冲突,从而容易达成各方比较满意的协定,使得商业交换能够长期进行下去。

总之,晋商的成功和衰败都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我们需要的是在衰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观察分析新的有利的内外部条件,实现重新再起!



《西游记》  



过去对于《西游记》我只是看过多次的电视剧,在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开始喜欢阅读原著。当我读完《西游记》原著,从孙悟空身上发现了一种很特别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品质,一种宝贵和了不起的精神,那就是孙悟空的学习精神。《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的求学之路非常艰辛痛苦,整个求学过程时间之漫长、跋涉路程之远、对意志的考验之艰巨,其实一点不亚于后来的“取经之路”。

从时间上来看,孙悟空的求学之路至少二十年,远远超过后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之路的十四年。孙悟空先是渡海到达南瞻部洲,他穿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寻遍天下求学一无所获,但并没有放弃,又过了几年他从南瞻部洲重新漂洋过海到了西牛贺洲才找到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隐居的洞府),这才算是考进了正规学校。如他自己所说,“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然而拜师入学后一切才刚刚开始,他在学校苦等了七年才学到长生法门,而后又再熬了三年,祖师才传授完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此时求学之路已过去了二十年,放在今天把研究生都读完了。

而且在菩提祖师这里,孙悟空不是仅学习长生不老、七十二变这几门主课,还要学习很多其他科目,有语言课、礼仪课、道学课、写字课、诵经课等,平时也不能闲着,还有许多的体力活要干,包括扫地、锄草、养花、种树、劈柴、烧火、挑水等。一个天资出色的猴子放着好好的大王不当,远离家乡、辞别亲人只为拜师学艺,一边上着十几门的功课,一边还要做数不清的体力活,这比我们现在可“卷”多了。

而且孙悟空为了学习还特别厚脸皮,他在后面的西天取经路上可是相当要面子的,谁若揭短骂一句“弼马温”他肯定翻脸。可唯独在学习这件事上他脸皮特别厚,也可以说猴子对知识的渴望、自我提升的决心完全压倒了那一点点所谓的尊严和脸面。比如菩提祖师问他想学什么本领?他死皮赖脸地说“要学就学真功夫”,同学们都“鄙贱嫌恶于他”,可猴子只是笑着赔不是,心里也不以为意,半夜里又找老师求学,觉也不睡,早早地去“跪候”。

孙悟空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因此天下无数的猴子中就他偏偏成为了“齐天大圣”,就像要过高考和法考这样的独木桥,一定要付出非常人的毅力一样,在此勉励各种“考”路上的朋友们。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为了更好理解《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这本书,首先对作者张维迎教授概要介绍如下:著名经济学教授,推崇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张,特别是熊彼特和哈耶克对其影响深刻。

回到本书,企业家是什么?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作者用奥地利经济学思想对其反思、探求,以给出一个明晰的理解途径,从理解市场的角度切入去理解企业家精神,即“理解市场的关键是理解企业家精神;而理解企业家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的“无知”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识的本质。”



作者用反向思维给出什么不是企业家精神,以理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要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必须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

以下三点尤为重要:第一,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不是基于数据和计算,而是基于想象力和判断;第二,企业家决策不是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第三,企业家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企业家有超越利润的目标。”

企业家不等同于企业老板,企业老板遍地都是,而企业家却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企业家是在被否定中决胜未来,从而颠覆一个行业,甚至颠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心智、想象力、警觉性、自信心、判断和勇气。任何可以通过统计模型做出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的职能,而是日常管理工作。所以,毫不奇怪,企业家的判断通常是常人不能理解的。企业家所面对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家精神就是要把不确定变为可能,即“巧妇不为无米所难”。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有助于我们在这个技术革新、信息爆炸的时代始终保持“敬畏”。特别是作为执业律师,在一时不能理解复杂事物的时候,不妨让子弹飞一会,避免在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形下给出绝对化的答复。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阅记  

背景略考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名“唐李问对”,顾名思义,即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之间的对话。全篇共万余字,分上中下三卷,传说为李靖所著,但准确性已不可考。在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中,为武科必读书。




人物小引

(1)李世民

从军事角度来看,李世民可以说是唐王朝的实际创业者。

唐代自李渊晋阳起兵以来的重要战役几乎尽皆出自李世民之手——霍邑之战入主关中、浅水原灭薛氏父子、山西灭刘武周宋金刚、洛阳虎牢关一战擒双王、平刘黑闼、退东突厥——二十出头平定北方,功勋卓著。玄武门之变登基后,李世民除亲征高句丽外,基本不再亲临前线指挥。

整体来看,李世民用兵,首先是个人勇武突出、射术精湛,身先士卒自不必说,有时甚至亲身涉险,与尉迟恭有“一弓一槊敢敌百万之众”的说法(如虎牢关之战);其次是行军特别强调机动性,经常出敌所不意、善于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如灭刘武周之战);最后是用人得当,如凌烟阁之武将。

结合贞观之治的基本面貌和本书中的观点来看,用兵之法与治国之道或有相通之处。


(2)李靖

如果说唐王朝创业之初李世民主导了平定北方事业,那么完成讨伐萧铣、安抚岭南、攻灭辅公祏之乱的李靖,足可成为平定南方的主将。李世民登基之后,李靖基本上成为贞观年间的头号军事人物,指挥了灭东突厥、征吐谷浑等重大对外战争。

李靖死后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八,历代奉为武庙十哲。



内容简介

参考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本书的评价:“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亦易主客,于兵家微言,时有所得”。所言“奇正”“攻守”“主客”“兵家”等关键词,可谓得之。在此基础之上,再添加“阵法”“用人”两个关键词,共计六个关键词,大体可以反映本书的概况。具体如下:




01 关于“奇正”

奇正的区分,不在于固定的形式,而在于临敌的变化。尤其关键的是通过变化,使对方产生误判。所谓“以正合、以奇胜”,所强调的更多是奇正变化的观念,而不是何者为奇、何者为正的“套路”;换言之,如果真有可以放之四海的兵法套路,也就无所谓把握战机、区分兵将了。


02 关于“攻守”

攻守之势不等于优劣之势。攻守双方虽形式不同,但划分攻守形势的标准是统一的。质言之,攻守的区分不以兵力多寡,也不取决于指挥者的意志,而要考察是否有取胜的机会——如果有取胜的机会,则可以采取攻势,反之则采取守势。

其次,攻守双方都有办法扩大自己的优势。按前述规律,在确定了攻守的决策后,攻守双方可以进一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扩大自己的优势:守之法在于示敌以不足,从而引诱对方来攻;攻之法在于示敌以有余,从而逼迫对方采取守势。


03 关于“主客”

主地、客地的区分,接近于地利的优劣,但并不完全相同。

虽然在客地是不利的:劳师远征、后勤难以为继,战争不可持久。但主客、劳逸是可以变化的。“因粮于敌”就可以变客为主,所以主客之地不必拘泥,指挥得当、时机准确也可以获得客地的便利。按照《孙子兵法》的观点,即便是丘陵险阻也是可以陈兵的,只要有利于安营扎寨即可。


04 关于“阵法”

李世民和李靖历数黄帝、姜太公、诸葛亮、司法穰苴、韩信、张良、楚庄王、荀吴的用兵之法,以及《握机文》《司马法》《孟德新书》《太公兵法》等文献中的练兵布阵技巧。另外还讨论了八阵图与六花阵、五行阵之间的传承关系。


05 关于“用人”

(1)韩擒虎:不知奇正之术,尤其不知奇正之变化。

(2)谢玄破苻坚: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

(3)诸葛亮:自比管乐,可见兵法与王道相通。

(4)曹操:《孟德新书》中标记列兵的方法实际上不符合战场实际,只是平时训练的方法而已。

(5)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一句,有兵法不可言传、一将难求之意。

(6)李勣:有军事才能。应当先予罢免,再由太子启用,才能为太子所用。

(7)长孙无忌:嫉贤妒能。尉迟恭引退、侯君集谋反,都有长孙无忌的鼓动。

(8)刘秀:统一天下后,不让功臣任事,贤于刘邦。

(9)李勣、李道宗用兵,无大胜也无大败。薛万彻用兵,若不大胜则必然大败。

《孙子》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强调的是节制,可见李勣、李道宗用兵与之更为接近,薛万彻不过有勇无谋。


06“兵家”之法

(1)三门:政治外交、道德品行、国富之论。

(2)四种: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3)三义: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4)三义的六种变化:以诱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以治待乱、以守待攻。

(5)三气: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6)用兵的三重境界:

一曰道,夫道之说,至精至微,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二曰天地,夫天之说阴阳,地之说险易,善用兵者,能以阴夺阳,以险攻易。知天时地利而百战百胜者为中。

三曰将法,夫将法之说,在乎任人利器,可以深沟高垒而自守者为下。


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身边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而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考炼,依然能够笑迎挑战。




策略概况 专业领域 精英团队 新闻中心 策略资讯 社会责任 加入我们
  • 010-85197758
  • 010-85197768
  •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号来福士中心办公楼25层 (东直门桥西南角,紧邻来福士购物中心)
新浪微博

邮箱:celuelaw@bjcelue.com

京ICP备11018893号-2